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rmor Piercing Fin Stabilized Discarding Sabot,简称APFSDS)在完成脱壳并飞向目标的过程中,应使弹体所受的阻力最小,使其着靶速度更高,这样有利于提高弹体的侵彻效果。近年来,很多学者对弹箭的气动外形进行研究,提出很多降低弹体阻力的方法。头部降阻的研究结果有:头部外形及头部长径比对飞行阻力影响很大,文献[1]通过研究得到某35 mm榴弹在超声速下,冯·卡门曲线母线轮廓的弹丸阻力系数最低;文献[2-3]对圆锥形、切拱形及指数形弹头部形状的气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到指数形的升阻比最大;头部钝化:鼻尖处半径为r的半球状头部代替原来的尖头,文献[4]通过对旋成体弹在高超声速的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得出,当头部钝度取r/R=0.03时,头部钝化后对波阻没有影响。对尾翼降阻的研究结果有:阻力随展弦比的增大而增加,随尾翼相对厚度的增大而增大[5-6];文献[7]研究了在超音速流动中变展弦比,变曲率半径,变安装角的平面翼与卷弧翼的气动特性,得到平面翼具有更高的升力与俯仰力矩。
在以往的研究中,只是给出降低弹体阻力的方法,然而在弹箭设计中,在给出降阻方法的同时,还需考虑该方法对弹体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本文以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为研究对象,以弹头部长径比,尾翼根梢比及尾翼后缘后掠角这3个参数对尾翼弹阻力系数及稳定性的影响规律进行定量分析。
本节将介绍弹体的几何模型以及相关的特征参数,作为外形研究的变量。
本文所研究的弹丸原始外形的头部母线形状为球锥形,弹头部长径比的定义为此处λn=5;全弹长径比λB=17.3;尾翼的前缘后掠角χ0=600,后缘后掠角χ1=00,尾翼平面形状为梯形,其根梢比其展弦比λW=LW/SW=1.2,其中LW为尾翼翼展,SW为一对尾翼平面投影面积;弹体横截面积为:S=7.85×10-5m2;原模型如图1、其尾翼符号如图2所示。
图1 尾翼弹原模型
图2 尾翼符号示意图
本文所研究的尾翼弹的不同外形尺寸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外形尺寸参数
组号λnLw/mmηλwχ13192.81.20°Ⅰ4192.81.20°5192.81.20°5192.81.2-32.7°Ⅱ5192.81.20°5192.81.242.5°51921.20°Ⅲ5192.81.20°5196.91.20°
本节介绍计算流体力学中使用到的相关数值方法和过程。
设置气体为理想气体模型,黏度随温度的变化符合萨特兰(Sutherland)公式,忽略体积力和源项,则控制方程为[8]
其中:
Q=[ρ,ρu,ρv,ρw,ρe]T
E=[ρu,ρu2+p,ρuv,ρuw,(ρe+p)u]T
F=[ρv,ρvu,ρv2+p,ρvw,(ρe+p)v]T
G=[ρw,ρwu,ρwv,ρw2+p,(ρe+p)w]T
Ev=[0,τxx,τxy,τxz,βx]T
Fv=[0,τyx,τyy,τyz,βy]T
Gv=[0,τzx,τzy,τyy,βz]T
其中: T为转置符号; ρ为气体密度;u,v,w为速度在笛卡尔坐标系中的3个分量;p为压力;E为单位质量总能。
萨特兰公式为:
其中: μ0为T=288.15 K时的μ值,C为常数,此处C=110.4 K。
湍流模型采用涡黏模型中的SST k-ω模型,求解2个方程的输运方程,即湍动能k,湍流频率ω,k和ω的输运方程具体形式见文献[9]。SST k-ω模型能较好的模拟弹箭的气动力,因此选用该湍流模型计算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外流场。
综合考虑计算精度与计算效率,将计算域设定为在大的圆柱外流域内再增加一个小圆柱加密区域,大圆柱形外流域直径为18倍弹径长度为10倍弹长[10],小圆柱流域直径为5倍弹径,长度为3倍弹长,计算域网格如图3所示。求解近壁面区域的方法对气动参数的计算结果有重要影响,因此采用加密网格的方法对黏性子层进行计算,即需要保证y+<5使第一层网格节点位于粘性子层内,并保证边界层数为8,划分得到图4所示的多面体网格。
图3 计算域网格
图4 原模型弹体表面网格
设置流场外壁面为压力远场边界,弹体表面采用无滑移壁面边界条件,求解方法采用压力-速度耦合(Coupled)算法,对流通量采用二阶迎风格式进行离散。
本节将对不同外形的弹体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特别是阻力系数及稳定性。
计算来流马赫数为Ma=0.7~3.0;攻角为α=1°~9°的气动参数。得到三音速范围内原模型的气动参数变化曲线,如图5。
由图5(a)可以看出:原模型的阻力系数随着马赫数的增加先急剧增加,而后缓慢减小。这是由于弹箭在亚声速段,弹箭阻力由摩阻和涡阻组成,在跨声速飞行时,弹体表面产生弹体激波,弹箭阻力由摩阻和涡阻,波阻组成,在超声速段飞行时,弹头部脱体激波转变为附体激波,由于激波锥角随着马赫数的增大而减小,激波强度减小,波后压力相应降低,因而波阻减小。由图5(b)(c)可以看到:升力系数,俯仰力矩系数随着攻角近似线性增加而增加,可以采用线性函数或者二次函数进行拟合。
图5 原模型各纵向气动系数的变化曲线
稳定储备量B是指弹药的阻力中心与质心位置的相对距离,即:
其中: α为攻角; h为压心到质心的距离; xp为压心到弹顶的距离; xc为质心到弹顶的距离[11]。对于超音速尾翼弹,其稳定储备量大于15%即可满足飞行稳定性要求[12]。
由图6可以看出:在亚音速范围内,尾翼弹的稳定性随着马赫数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攻角的增加也在增加;在超音速范围内,尾翼弹的稳定性随着马赫数的增加减小,随着攻角的增加也在减小,因此只要在高马赫,大攻角下满足稳定性要求,则超音速尾翼弹满足稳定性要求。
图6 原模型稳定储备量随马赫数的变化曲线
由3.1中得到的尾翼弹稳定储备量的变化律,因此在研究弹头部长径比对尾翼弹阻力系数及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时,计算组号Ι对应的弹体模型的气动参数即可。
在弹体其他参数不变,只改变弹丸头部长径比的情况下,由图7可以得出:在超音速范围内,随着弹头部长径比的增加,弹体阻力系数在减小,则弹丸存速增加。因此,增加弹头部长径比,利于提高尾翼弹存速。
图7 α=0°,阻力系数随马赫数变化曲线
由图8的变化曲线可以得到:尾翼弹的阻力系数,升力系数,俯仰力矩系数都随着弹丸头部长径比的增加而降低。尾翼弹稳定性随着弹头部长径比增加而降低。
图8 Ma=3.0,α=9°,各气动参数及稳定储备量随头部长径比变化曲线
在研究尾翼后缘后掠角对尾翼弹阻力系数及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时,首先计算组号Ⅱ对应的弹体模型的气动参数。
在弹头部长径比,尾翼根梢比不变,只改变尾翼后缘后掠角的情况下,由图9可以得出:在超音速范围内,随着尾翼后缘后掠角的增加,弹体阻力系数在减小,弹丸存速增加,因此,增加尾翼后缘后掠角,利于提高尾翼弹存速。
图9 α=0°,阻力系数随马赫数的变化曲线
由图10的变化曲线可以得到,尾翼后缘后掠角由负增加到正时,尾翼弹的阻力系数,升力系数,俯仰力矩系数随着后缘后掠角的增加而减小。尾翼弹稳定性随着后缘后掠角的增加而降低。
图10 Ma=3.0,α=9°,各气动参数及稳定储备量随尾翼后缘后掠角的变化曲线
在研究尾翼根梢比对尾翼弹阻力系数及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时,首先计算组号Ⅲ对应的弹体模型的气动参数。
在弹头部长径比,后缘后掠角不变,只改变尾翼根梢比的情况下,由图11可以得出:在超音速范围内,随着尾翼根梢比的增加,弹体阻力系数在减小,则弹丸存速增加。因此,增加尾翼根梢比,利于提高尾翼弹存速。
图11 α=0°,阻力系数随马赫数的变化曲线
由图12的变化曲线可以得到,尾翼弹的阻力系数,升力系数,俯仰力矩系数随着尾翼根梢比的增加而降低。尾翼弹稳定性随着尾翼根梢比的增加而降低。
图12 Ma=3.0,α=9°,各气动参数及稳定储备量随根梢比的变化曲线
1) 当根梢比及后缘后掠角不变时,增大弹头部长径比,有利于降低弹体阻力系数但稳定性也会随着降低;当根梢比及弹头部长径比不变时,增大后缘后掠角,有利于降低弹体阻力系数并提高弹体稳定性;当后缘后掠角及弹头部长径比不变时,增大前缘后掠角,有利于降低弹体阻力系数但弹体稳定性也会降低。
2) 在超音速范围内,尾翼弹的稳定性随着马赫数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攻角的增加也在减小。因此可以用在高马赫数,大攻角下的稳定储备量来判断超音速尾翼弹的稳定性。
可以在本文的研究基础上,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外形参数进行优化设计。
[1] 张熠,周克栋,郝雷.某35 mm超音速榴弹弹丸阻力系数分析[J].兵器装备工程学报,2017(11):59-64,72.
[2] 唐伟,江定武,桂业伟,等.旋成体导弹头部母线线型的选择问题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0(2):218-221.
[3] OLCMEN S M,CHENG G C,BRANAM R,et al.Minimum Drag and Heating 0.3-caliber Projectile Nose Geometry[J].Proceedings of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 neers,2019,233(6):1990-2000.
[4] DANIEL D,MILTON J.A Dra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Hypersonic Spin Stabilized Projectiles[C]//Atmospheric Flight Mechanics Conference,2013:271-279.
[5] 周长省,鞠玉涛,陈雄,等.火箭弹设计理论[M].北京:北京理工出版社,2014.
[6] 赵金库.小口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0.
[7] ZHANG G Q,JI L C,XU Y,et al.Parametric Study of Different Fins for A Rocket at Supersonic Low[J].Proceedings of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2015,229(18):3392-3440.
[8] 张涪,王浩,王帅.小长径比张开式尾翼弹气动力三维数值模拟[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4,38(5):597-601.
[9] 陈东阳,ABBAS Laith K,芮筱亭,等.超声速旋转火箭弹气动特性仿真和分析[J].计算机辅助工程,2013,22(6):64-68.
[10] 杨翔,王雨时,闻泉.迫击炮弹空气动力特性攻角系数数值研究[J].弹箭与制导学报,2014,3(2):139-141,156.
[11] 韩子鹏,唐爽,陈玉梅.弹箭外弹道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12] 郭锐,陈雄,陈荷娟.智能弹药设计[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