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升阻比气动外形技术正不断在新型飞行器中应用。由于飞行器形状的扁平化,战斗部必须向非圆化方向发展,以适应飞行器的装填空间。关于非圆截面战斗部的研究,目前已有的报道主要针对D形和多边形战斗部结构。王马法等[1]通过对战斗部壳体在炸药内爆作用下的飞散过程进行分析,利用斜激波理论研究爆轰波对壳体的加速和变形作用,得到壳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并进行了试验验证。Ding[2-4]和李翔宇[5]等对D形装药结构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提出了多种类型的D形装药结构设计方案,并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不同种类D形装药结构的破片飞散特性,最后开展了静爆实验对D形装药结构威力场分析模型进行验证。Guo等[6-7]研究了长径比及偏心起爆的偏心率对D形战斗部破片速度分布的耦合影响,分析出了D型战斗部破片受爆轰波驱动加载历程的影响。李元等[8-10]针对不同结构特性的六棱柱装药结构的破片速度飞散特性开展了一系列数值分析与实验研究,为具有破片飞散密度增益的爆轰波控制式定向战斗部的应用提供丰富的数据基础。Ning等[11]设计了一种可作为变几何装置组成部分的三棱柱形装药结构,通过数值仿真及静爆实验对炸药内爆作用下的破片飞散特性及破片对目标打击特性开展了相关研究,建立了破片飞散特性分析模型。综上所述,现已开展研究的非对称截面杀伤战斗部,其非对称面为平面或某一固定曲率值的曲面,还未见到有关变曲率截面的有关报道。
本文中提出了一种椭圆形截面杀伤战斗部结构,定义了该种装药结构下的结构特征参数,并据此建立了相应的数值计算模型,对不同扁率装药结构的起爆过程及破片飞散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战斗部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不同于传统圆柱形战斗部结构,本文中研究的战斗部装药截面为椭圆形,战斗部结构及尺寸如图1所示,主要由Comp B炸药、硬铝壳体、端盖和钨合金球预制破片组成,其中椭圆形装药截面长半轴长为a,短半轴长为变量b,椭圆形扁率内层壳体厚度为t1,外层壳体厚度为t2,端盖厚度为t0,钨合金球直径为d。本文中研究的椭圆形截面战斗部的结构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椭圆形截面战斗部结构形状参数
Table 1 The parameters of the ellipse warhead
a/mmt1/mmt2/mmt0/mmd/mm602246
图1 椭圆形截面战斗部结构示意图
Fig.1 The schematic of the ellipse warhead
依据上节所述战斗部的有关结构和尺寸,利用TrueGrid六面体网格划分软件建立椭圆形截面战斗部数值计算模型。辛春亮等[12]的研究证实了炸药及其附近区域应划分细密网格以反映出足够频宽的冲击波特性,从而大大提高计算准确度,通过试算分析网格尺寸分别为3 mm、2.5 mm、2 mm和1.5 mm的计算结果,发现网格尺寸在2 mm时计算结果的收敛性已基本稳定,其既能满足计算精度又不过多增加计算时间,全模型剖面图和去掉空气、外壳体及上端盖的战斗部模型如图2。
图2 战斗部数值计算模型示意图
Fig.2 The numerical model of warhead
运用LS-DYNA软件中的流固耦合算法模拟炸药爆炸及其对破片的驱动过程,其中炸药和空气域采用Euler算法,壳体和破片采用Lagrange算法。运用*ALE_MULTI_MATERIAL_GROUP关键字定义炸药和空气域的多物质组AMMG,以进行界面重构;运用*CONSTRAINED_LAGRANGE_IN_SOLID关键字定义炸药与破片和壳体的流固耦合作用。壳体与破片之间定义侵蚀面面接触,破片之间定义侵蚀单面接触,在空气域的边界设置压力外流边界条件。
本研究中的装药选用B炸药,状态方程采用JWL形式:
(1)
式中:p为压强,V为相对体积,E为比内能,A、B、R1、R2、ω为常数,其数值]如表2所示[13]。
表2 炸药状态方程参数
Table 2 The parameters of JWL model of Composition B
ρ/(g·cm-3)DCJ/(m·s-1)PCJ/GPaA/GPa1.7177 98029.5524.2B/GPaR1R2ω7.6784.21.10.34
战斗部的内外层壳体和上下端盖均选用LY-12硬铝材料,采用*MAT_PLASTIC_KINEMATIC的各向同性硬化弹塑性材料模型。空气选用理想气体模型。各材料具体参数[14]如表3~表5所示。
表3 LY-12硬铝材料参数
Table 3 The parameters of LY-12
ρ/(g·cm-3)弹性模量/GPa泊松比屈服极限/GPa硬化指数2.7720.330.310.7
表4 空气材料参数
Table 4 The parameters of air
ρ/(g·cm-3)C0C1C2C3C4C50.001 2900000.40.4
表5 钨合金材料参数
Table 5 The parameters of tungsten alloy
ρ/(g·cm-3)弹性模量/GPa泊松比17.511170.22
根据文献[10]中对圆柱形战斗部的实验研究结果,本文中建立了如图3(a)所示的数值计算方法验证模型,从而验证上文所述的流固耦合计算方法以及相关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的合理性。破片飞散情形如图3(b)所示,利用后处理输出节点的速度信息,统计加速完全后每枚破片的速度,取其算数平均值为1 344.66 m/s,相较于试验测得的平均速度1 404.01 m/s,其相对误差为4.23%,可以认为本研究的数值计算方法能够很好地满足计算需求。
图3 数值模拟验证模型图
Fig.3 The numerical model for validation
对椭圆形截面战斗部(k=0.4)采用中心线起爆方式,起爆过程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主装药起爆后,产生的高温高压爆轰产物气体随着爆轰波的传播向外膨胀,同时驱动破片向外飞散。椭圆形截面边界线具有变曲率的特点,靠近长轴方向的边界线曲率较大,随着破片的飞散,破片之间的间隙迅速变大,爆轰产物发生泄漏,靠近短轴方向的边界线曲率较小,破片之间的间隙变化缓慢,爆轰产物泄露较少。
图4 椭圆形截面战斗部起爆过程示意图
Fig.4 The initiation process of an elliptical warhead
图5展示了起爆后300 μs时破片飞散的情形。从轴向视图可以看出,与传统回转体战斗部相比,椭圆形截面战斗部周向破片呈现不均匀分布,战斗部短轴方向的破片速度和密度均大于长轴方向,并随着扁率k值的增大,这种趋势愈发明显。从侧视图可以看出,装药结构靠近中间截面处会形成一段区域,该区域中的破片在同一时刻沿周向方向飞散的距离相等,即速度相等,飞散几乎不受轴向稀疏波的影响,为了便于讨论装药截面形状对破片周向飞散特性的影响,下文中所述的破片飞散速度均为中间层破片。
图5 300 μs时不同扁率的战斗部破片飞散示意图
Fig.5 Schematic for fragment dispersion of different flattening warhead at 300 μs
椭圆形截面为1/4对称结构,针对不同扁率的战斗部,选取与x轴正方向夹角90°范围内的破片进行统计,得到破片速度分布曲线如图6。圆截面战斗部破片周向速度分布均匀,其平均值为1 815.49 m/s。按照表6中所示数值计算模型的装填质量值,采用Gurney公式[15]计算出其破片飞散速度理论值为1 973.46 m/s,与统计得到的破片飞散速度平均值相比,其相对误差为8.7%,说明了本研究中的数值计算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随着扁率的增加,战斗部自身装药量逐渐减少,装填比不断提高,导致破片速度呈现整体下滑。但是观察图6中圈选的短轴方向破片速度,发现存在高扁率大于低扁率的情况,分析其原因,主要得益于扁率增大导致短轴方向破片速度增益效果明显,弥补了整体速度降低带来的影响。
图6 破片速度分布曲线
Fig.6 Fragment velocity distribution curve
表6 圆截面战斗部数值计算模型质量分布
Table 6 Mass distribution of circular section warhead numerical calculation model
炸药质量/kg破片质量/kg壳体质量/kg6.9887.8541.927
图7(a)为k=0.4的椭圆形截面战斗部周向角α分别为0°和90°处的2枚破片的速度曲线,α=0°处的破片速度为1 430 m/s,α=90°处的破片速度为1 727 m/s。为了进一步说明装药截面形状对破片加速过程的影响,对这两枚破片的速度进行求导,得到其加速度曲线如图7(b)。从图中可以看出,加速度曲线可以被划分为3个区域,即Ⅰ-Ⅲ区,区域Ⅰ可被视为爆轰波初始冲击加载过程,其中α=90°处的破片由于距离起爆点较近,所以它首先具有加速度,由于α=0°处的破片具有更大的驱动装药量,所以其获得的初始加速度更大[15];区域Ⅱ可被视为爆轰产物的驱动过程,α=0°处的破片加速度急剧下降至0,而α=90°处的破片维持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具有加速度;区域Ⅲ中,由于大量的爆轰产物泄露及稀疏波的引入,2个方向的破片加速度均趋近于0。对比2个方向的破片加速过程,可以得到装药截面形状影响了爆轰产物对破片驱动的过程,α=0°处破片所在位置的边界线曲率较大,破片间的间隙扩展迅速,爆轰产物还未对破片驱动完全就已大量泄漏,这也与图4中观察到的现象相吻合。
图7 不同周向角破片速度和加速度曲线
Fig.7 Curve of fragment velocity and acceleration with time at different circumferential angels
为了对比研究扁率k对长轴方向破片加速过程的影响,分别对4种扁率战斗部α=0°处的破片速度进行求导,得到其加速度曲线如图8。4枚破片的加载历程大体相似,由于四枚破片到起爆点的距离相等,所以他们在同一时刻受到爆轰波加载获得加速度,但随k值的增大,受爆轰波初始加载获得的加速度峰值逐渐降低,这是造成他们之间最终速度差异的重要原因。以k分别为0和0.4为例,图9所示为t=8 μs 时战斗部爆轰加载压力云图,为更直观感受k=0.4的装药结构压力梯度,附加了炸药截面的压力云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圆截面的轴对称特性,其周向破片受到的爆轰波加载是均匀的,且在爆轰波刚抵达破片表面时,没有稀疏波对其强度造成干扰;而对于k=0.4的装药结构,由于爆轰波会先斜入射驱动长轴方向两侧的破片,相应地会产生稀疏波追赶爆轰波阵面,造成爆轰波阵面强度被削弱,这就是不同扁率战斗部长轴方向破片获得的初始加速度峰值存在差异的原因。
图8 4种扁率战斗部长轴方向破片加速度曲线
Fig.8 Curve of fragment acceleration with time in the long axis direction of four kinds of flattening warhead
图9 t=8 μs时2种扁率战斗部爆轰加载压力云图
Fig.9 Detonation loading pressure nephogram of two kinds of flattening warhead at 8 μs
上节已基于数值计算结果对椭圆形截面战斗部长轴和短轴方向破片的加速驱动过程进行定性分析,为更加准确判断破片经历的加速历程,采用爆炸对活塞的一维抛射理论[16]对其定量分析。如图10(a)所示,以长轴方向破片驱动过程为例,将长轴方向的破片取为一宽度为h的小微元,并假设破片微元两侧为刚性约束且破片微元为刚性。图10(b)为两等质量抛体在中心起爆下装药爆炸驱动过程。
图10 椭圆形截面战斗部一维抛射模型示意图
Fig.10 One-dimensional projectile model of an elliptical warhead
本模型为双向驱动问题,起爆后,爆轰波分别向左右2个方向传播,其传播路径如图中oa和ob所示。当时,爆轰波到达抛体壁面,此时分别从两壁面反射回第一道压缩波,其传播路径如图中ad和bc所示。同时由于抛体在爆轰产物的作用下开始向两侧运动,因此产生了稀疏波,其路径如图中虚线所示(仅展示了左侧活塞产生的)。当反射回的第一道压缩波追赶上运动着的抛体,又继续从抛体反射回压缩波。压缩波和稀疏波在2个抛体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流场区域,其中0区为静止区,1区为右传中心简单波区,2区为由右传中心简单波和从运动着的抛体m1反射回的左传波相遇后的复合波区,3区为由从抛体m2反射回的第一右传波和其到达运动着的抛体m1反射回的左传波相遇后的复合波区。由于模型的对称性,下文只讨论右侧抛体的驱动过程。
爆轰产物的流动可以按照气体一维等熵流动的运动规律进行描述,当等熵指数取κ=3时,流动方程组可写为:
(2)
根据其特征线法,可得方程组的一般解为:
(3)
利用它可解出2个方向的扰动波交会后流场参数的变化规律。
已知爆轰波面后C-J参数分别为:
2区流场参数可由下式求解
(4)
上式中的任意函数F2(u-c)由抛体m1的运动规律确定。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5)
其中,S0为抛体的截面积,v为运动速度,pb为作用在抛体壁面上的压力。由于
故
(6)
其中,cb为壁面处产物的声速。将上式代入式(5)后可得
(7)
其中,m为炸药质量,m=S0ρ0l,m1为抛体质量。
已知各道右传波都是以自己的波速(u+c)传播,并且沿特征线,各道波速保持不变。因此,当其追赶上移动着抛体时便发生反射,在此瞬时,爆轰产物速度立即由u降低为壁面处产物的速度ub,声速c也立即变为壁面处产物的声速cb,故有
u+c=ub+cb
(8)
由于抛体壁面处产物的速度ub即为抛体的运动速度v,即因此,将式(4)的第一式对时间t求导得到
即
(9)
将式(7)代入上式得到
(10)
解此方程可得
(11)
利用边界条件,即当时,爆轰波刚到达抛体壁面,则有ub=0,cb=D,代入上式后可得
(12)
将此结果代入式(11)后得到
(13)
其中
(14)
将式(13)代入式(7),积分
最后得到
(15)
此即为单一药柱一维接触爆炸驱动抛体的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考虑到
则
(16)
求解该式得到
(17)
利用边界条件:t=l/D,x=l,便可解出被抛物体运动的轨迹为
(18)
从左侧抛体m2传回来的压缩波与运动着的右侧抛体m1在c点相碰,因此c点的参数可由下面两式联立求解
(19)
得到
(20)
将椭圆形截面战斗部(k=0.4)长轴和短轴2个方向的η和l值分别代入上式可得tc-l和tc-s:
tc-l=25.86 μs,tc-s =14.78 μs
如图11所示,分别将2个时刻的对应点在加速度曲线上进行标记,可以发现当tc-l=25.86 μs时,长轴方向破片加速过程已接近完全,说明从其对侧破片反射回来的压缩波还未来得及对其作用,就由于稀疏波的过早引入衰减至没有驱动能力,其加载过程主要受2区的状态参数的影响。当tc-s=14.78 μs时,短轴方向破片刚刚经历了一段高加速度峰值的加速过程,其后续还将维持一段时间的持续加速过程,说明其受到了从对侧破片反射回来的压缩波的作用,其加载过程主要受2区和4区的共同影响。这也与上节中分析得到的长轴和短轴2个方向破片加速历程相符。
图11 k=0.4的战斗部两周向方向破片加速度曲线
Fig.11 Fragment acceleration curve of warhead with k=0.4 in two-cycle directions
1)与圆截面战斗部相比,椭圆形截面战斗部周向破片呈现不均匀分布,战斗部短轴方向的破片速度和密度均大于长轴方向,并随着扁率的增大,这种趋势愈发明显。
2)椭圆形截面战斗部,其长轴方向破片主要受爆轰波初始冲击加载过程的影响,并且其爆轰波阵面强度会被来自两侧的稀疏波削弱,而短轴方向破片除了受到爆轰波初始加载外,还受到了从其对侧破片反射回来的压缩波的作用,为其速度增益提供能量。
3)基于一维等熵流体理论,推导出两等质量抛体在装药中心起爆下,从一侧抛体反射回的第一道压缩波追赶上运动着的另一侧抛体的时间求解公式,为更加准确判断破片经历的加速历程提供理论依据。
4)本文为异型结构战斗部设计提供了椭圆形截面战斗部的数值计算数据,可为战斗部破片驱动动态响应相关的研究及相应的杀伤战斗部设计提供参考。
[1] 王马法,卢芳云,李翔宇,等.非轴对称结构约束下破片飞散特性的试验和仿真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6,35(15):122-126,139.
Wang M F,Lu F Y,Li X Y,et al.Tests and simulation for dispersion properties of fragments from asymmetric structures[J].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Shock,2016,35(15):122-139.
[2] Ding L L,Li Z D,Liang M Z,et al.The dispersion rule of fragments about the asymmetric shell[J].Shock and Vibration,2017,9810978.
[3] Ding L L,Li Z D,Lu F Y,et al.Rapid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deformation of filled cylindrical casing with deforming charge width based on self-compiled MATLAB program[J].Symmetry,2018,10:310.
[4] Ding L L,Li Z D,Lu F Y,et al.Rapid assessment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ragments about the D-shaped structure[J].Advance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8,10(5):1-16.
[5] 李翔宇,李振铎,梁民族.D型战斗部破片飞散性及威力场快速计算[J].爆炸与冲击,2019,39(4):043301.
Li X Y,Li Z D,Liang M Z.Dispersion properties and rapid calculation of fragment force field of D-shaped fragmentation warhead[J].Explosion and Shock Waves,2019,39(4):043301.
[6] Guo Z W,Huang G Y,Liu H,et al.Fragment velocity distribution of the bottom part of d-shaped casings under eccentric initi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2020,144,103649.
[7] Guo Z W,Huang G Y,Zhu W,et al.The fragmentation of D-shaped casing filled with explosive under eccentric initiation[J].Defence Technology,2018,14(5):417-421.
[8] 刘琛,李元,李燕华,等.偏心起爆方式对棱柱形定向战斗部破片飞散规律的影响[J].含能材料,2017,25(1):63-68.
Liu C,Li Y,Li Y H,et al.Influence of eccentric initiation ways on fragment dispersion rule of prismatic aimable warhead[J].Chinese Journal of Energetic Materials (Hanneng Cailiao),2017,25(1):63-68.
[9] 李元,赵倩,熊诗辉,等.一种异面棱柱战斗部威力特性的数值模拟[J].含能材料,2019,27(2):97-103.
Li Y,Zhao Q,Xiong S H,et al.Numerical modeling on lethality of a faceted prismatic warhead[J].Chinese Journal of Energetic Materials (Hanneng Cailiao),2019,27(2):97-103.
[10] Li Y,Wen Y Q.Experiment and numerical modeling of asymmetrically initiated hexagonal prism warhead[J].Advance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17,9(1):1-14.
[11] Ning J G,Duan Y,Xu X Z,et al.Velocity characteristics of fragments from prismatic casing under internal explosive load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2017,109:29-38.
[12] 辛春亮,薛再清,涂建,等.TrueGrid和LS-DYNA动力学数值计算详解[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Xin C L,Xue Z Q,Tu J,et al.Detailed explanation of dynamic numerical calculation of TrueGrid and LS-DYNA[M].Beijing:Machinery Industry Press,2019.
[13] CRAIG M T,ESTELLA M M.Reaction flow modeling of the interaction of TATB detonation waves with inert materials[C].Proceedings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Detonation Symposium,San Diego,California,2002.
[14] Wei J.Numerical research of multi-point initiated warhead.PhD Thesis,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Beijing,China,2005.
[15] 隋树元.终点效应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95-100.
Sui S Y.Terminal effects[M].Beijing: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Press,2000:95-100.
[16] 张宝坪,张庆明,黄风雷.爆轰物理学[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1.
Zhang B P,Zhang Q M,Huang F L.Detonation physics[M].Beijing:The Publishing House of Ordnance Industry,2001.
Citation format:JIANG Bin,SHEN Bo,XUE Zaiqing,et al.Study 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itial velocity of elliptic killing warhead fragment[J].Journal of Ordnance Equipment Engineering,2022,43(03):149-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