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外积极地开展对多模战斗部的机理研究,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形成从计算、试验到产品设计的整套完整的理论和方法[1]。国内学者如吴义锋[2]、谢文辉[3]等人,基于不同起爆方式,研究多模战斗部EFP和JPC转换过程;李伟兵[4]、徐光泽[5]采用数值仿真研究战斗部结构对多模毁伤元成型的影响规律。尽管目前战斗部的研究已比较成熟[6],但其工程设计繁冗、代价高;数值仿真软件设计建模复杂,求解效率低,初始工作存在盲目性[7]。针对这些问题,王庆等[8]基于商业软件开发战斗部自动化设计系统,周双玲等[9]基于Matlab开发威力场评估软件,均显著提高了战斗部的开发效率。
本文基于当前理论研究成果,应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3和Qt5.4.0工具,开发了双模战斗部理论分析软件,实现对双模战斗部的理论分析、结构设计和毁伤效能预先评估。
针对杆式射流成型与侵彻问题,黄正祥[10]提出影响聚能杆式侵彻体的2个主要因素分别是压垮角β、压垮速度V0。PER理论药型罩上不同微元的压垮速度是不同的,其速度取决于药型罩的最初位置,贝尔曼和卡尔莱翁[11]对PER理论的射流形成模型进行了改进,拓展一般形状的药型罩PER模型,使得成型装药的射流模型更加完善,成为普遍应用于理论研究的基本模型。杆式射流成型后长度L(t)的计算公式为:
(1)
式(1)中: li(t)为药型罩微元被压垮后形成的杆流微元在t时刻的长度。
由于药型罩的加速度有限,药型罩部分区域的单元不能够达到最终的压垮速度,致使射流单元之间出现了干扰,质量堆积,形成了射流的头部[12],射流头部速度计算公式为:
(2)
式(2)中:dmj为射流微元质量;为射流的头部速度;xtip为形成堆积点位置。
此外,射流的侵彻能力受到断裂的影响较大,连续射流比断裂射流侵彻深,因而侵彻问题应充分考虑射流的连续性,侵彻深度P的计算公式为:
(3)
式(3)中,pi为药型罩i微元的侵彻深度。
成型装药起爆后,爆轰过程被视为绝热过程,由能量守恒方法分析EFP成型过程,得到最终成型时EFP的速度为:
(4)
式(4)中:K1、K2为修正系数;Ek为EFP最终成型时所具有的动能;M为药型罩质量。
通过单点起爆形成双模毁伤元的数值仿真分析,拟合得到EFP毁伤元直径及长径比的计算公式为:
(5)
式(5)中: H为罩顶高度;L为装药高度。
基于Christman和Gehring提出的恒速杆侵彻模型,长为l、直径为d的杆对半无限金属靶的侵彻深度公式为:
(6)
式(6)中:v为弹丸撞靶速度; ρp、 ρt分别为杆、靶材的密度;Bm为靶体的最大硬度。
软件界面如图1(a)所示,功能组件区包含菜单栏和工具栏,内容承载区依据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加载不同的界面内容,状态栏显示设计状态。内容承载区根据功能划分为5个板块:主界面、数据录入、数据显示、数据分析、数据库。
软件通过运算产生大量数据,过程存为历史记录,结果存为本地数据库,本地数据库和云端数据库被动连接、可交互。如图1(b)所示,虚线表示人在回路。
图1 软件界面和结构示意图
Fig.1 Software framework
软件的算法流程如图2所示,首先,依据不同设计需求和设计基础选择合适的设计方式。如具备一定数据库基础,可通过数据库设计途径完成设计任务;对于起步项目可以通过参数化设计途径完成设计任务建立数据库;亦可选择射流、杆式射流和EFP求解模块,完成对成型装药的理论分析。
图 2 算法流程框图
Fig.2 Algorithm flowchart
参数化设计首先设定指标、录入必要的结构、材料、模拟场景参量,然后选择算法,展开运算。开始运算前,软件检测录入的数据,辅助设计者完善设计参数。然后对录入的参数进行分组,按照各结构参量的取值区间,分组运算。完成网格划分,调用软件求解器。软件在各个分组运算中产生一系列的数据包,对数据包开展数据分析,将满足设计指标的数据包保留为有效数据包,擦除无效数据包,将有效数据包临时存储在计算机内存中。完成计算后,弹出关于数据包信息的结果对话框,通过该对话框完成数据包的后续操作。
软件结构优化功能的本质是对有效数据包的重新筛选。在结构优化算法中,所有数据包的索引设计是有序的。进入结构优化后,首先将所有的有效数据包重新排列,按照优化准则,将现有的数据包重新处理,满足当前优化条件下数据包为新的有效数据包,擦除新的无效数据包。结构优化算法可以实现反复优化,直至有效数据包的数量减少至1,优化算法才会失效,最终经过优化的数据包为最终结果,可存储于数据库中,软件运行结束,所有的临时数据包将被清空。该设计逻辑的优越性在于尽管软件计算量大,产生的数据量多,但是该逻辑可以保证较高的计算速度。软件计算过程中大量数据包主要来源于参数设计。亦可通过设定参数,实现对特定装药结构的杆式射流、射流、EFP的形成与侵彻理论研究。
此外数据包是独立于参数化设计存在的,可导入到数据库,通过指令和数据库响应独立完成成型装药结构设计。但鉴于安全性需求,数据包应有限地存储几何数据,使得脱离软件的数据包失去工程意义。
数据库是软件的另一个核心。软件的数据库主要包含2个部分:本地数据库和云端数据库。云端数据库为共享数据库,其由客户端连接服务端获取,提高软件的应用价值。客户端亦可共享本地数据库,促进云端数据库的发展。
为了保证软件的可靠性和兼容性,对数据库架构做了如下限制:数据库仅包含锥形罩和球缺罩数据表,锥形罩数据表为dzj、球缺罩数据表为yhz,表中的各项键值如图3所示。数据库的动态输入响应接口主要包含数据库数据导入接口、数据库指令响应接口。数据库动态输出响应接口主要包含数据查询检索、动态更新、分析统计、显示输出、数据传输。
图3 数据库结构示意图
Fig.3 Database structure
以实际算例来验证软件设计战斗部过程。设计口径110 mm成型装药,完成炸高13倍口径下JPC穿透250 mm均质#45钢靶板,炸高13倍口径下EFP穿透70 mm均质#45钢靶,并给出毁伤元的结构参数。
使用软件解决该问题。途径1:应用数据库,查询结构数据库中是否存在满足要求的方案;途径2:参数化设计,战斗部仅限制口径110 mm,并给出了期望指标,其他参量不做限制。通过以上分析,应用软件非定常理论设计球缺罩型双模战斗部算法。设定JPC侵彻深度为0.25 m,EFP侵彻深度0.07 m,极限误差暂定为0.1,JPC炸高设计为1.43 m,EFP炸高设定为1.43 m。靶板材料为#45钢,药型罩材料为紫铜,炸药采用B炸药,壳体采用#45钢。球缺罩结构设计的关键点在于药型罩的设计,假定采用隔板。参数设置如图4所示。
图4 参数输入界面
Fig.4 Parameter input
软件基于10%指标误差设定,得到36种结构方案,加载数据结果如图5所示。根据需求,软件可对设计方案多次优化。
图5 计算结果界面
Fig.5 Calculation results
试验研究单点起爆所形成的双模毁伤元的侵彻性能,同时校验软件计算结果的准确度,选取上述算例计算结果中的编号21方案,在13倍口径炸高下形成的EFP、JPC毁伤元侵彻200 mm×140 mm圆柱钢靶,试验布置及各毁伤元的侵彻效果如图6所示。
图6 双模毁伤元在13倍口径炸高下侵彻效果图
Fig.6 Penetration effect of Dual-mode damage element under stand-off of 13 times the caliber
试验结果及软件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D1、l1、n分别为目标靶上最大侵彻孔径、侵彻深度和开孔数。
通过图6中各毁伤元侵彻效果及表1中侵彻数据分析可知,编号21方案在指标误差10%内计算得到的EFP计算侵深,较试验平均侵深误差为1.4%,JPC计算侵深,较试验平均侵深误差为4.9%,计算误差在指标误差内,计算结果与实验吻合。误差的产生与理论计算误差相关,同时最佳方案的选择策略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设计过程。以结构误差分析为例,假定成型装药结构加工误差为参数设定中各参量的变化区间,软件计算杆式射流侵深区间为228.4~245.7 mm,EFP为71.18~72.13 mm,而试验获得的杆式射流侵彻深度为251.32~265.62 mm,EFP侵彻深度为65.0~80.72 mm,计算和试验误差分别为7.5%~9.1%和9.5%~10.6%,计算结果与实验基本吻合。
通过以上试验可知,软件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一致性,软件可以用于EFP与JPC毁伤元的理论分析和设计。
表1 试验与理论计算结果
Table 1 Results of test and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毁伤元方法D1/mml1/mmn/个EFP试验165.2465.01试验267.7680.721软件71.83JPC试验135.18265.621试验237.32251.321软件245.7
双模战斗部逆向设计软件基于Visual Studio 2013和QT5.4.0开发,综合应用了当前被广泛应用的基础理论。软件针对设定的指标完成逆向运算,设计出符合指标要求的单模、双模战斗部,案例分析表明EFP侵深计算和试验误差为1.4%,JPC侵深计算和试验误差为4.9%,软件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一致,满足指标误差设定。设计软件为仿真和实验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同时可以用于对成型装药结构的理论分析。
[1] Price D W,Harris E J,Daykin F G.Toward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haped charge jet formation and penetr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2019 15th Hypervelocity Impact Symposium.Destin,FL,USA.April 14-19,2019.V001T07A002.ASME,2019.
[2] 吴义锋.点环起爆多模成型装药机理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7.
Wu Y F.Mechanism study of multi-mode shaped charge in pointring ignition[D].Nanjing: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
[3] 解文辉,黄长友,安国辉.多模式EFP战斗部毁伤性能试验[J].四川兵工学报,2013(03):31-33.
Xie W H,Huang C Y,An G H.Experimental study on damage effect of multimode EFP warhead[J].Journal of Sichuan Ordnance,2013(03):31-33.
[4] 李伟兵,王晓鸣,李文彬,等.药型罩结构参数对多模毁伤元形成的影响[J].弹道学报,2009(01):19-23.
Li W B,Wang X M,Li W B,et al.Effect of liner configuration parameter on formation of multimode penetrator[J].Journal of Ballistics,2009(01):19-23.
[5] 徐光泽,张良,张兴高,等.双模战斗部结构优化数值模拟研究[J].兵器装备工程学报,2021,42(02):1-8.
Xu G Z,Zhang L,Zhang G X,et al.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f dual-mode warhead[J].Journal of Ordnance Equipment Engineering,2021,42(02):1-8.
[6] 谭多望,孙承伟.成型装药研究新进展[J].爆炸与冲击,2008,28(01):50-55.
Tan D W,Sun C W.Progress in studies on shaped charge[J].Explosion and Shock Waves,2008,28(01):50-55.
[7] Hornbaker D J.Quantifying uncertainty from computational factors in simulations of a shaped charge jet[R].US Army Research Laboratory Aberdeen Proving Ground United States,2019.
[8] 王庆,赵捍东,赵鹏铎,等.破甲弹数字化设计与仿真系统[J].兵器装备工程学报,2017,38(11):73-76,84.
Wang Q,Zhao H D,Zhao P Z,et al.Reasearch on high explosive anti-tank projectile digital design and simulation[J].Journal of Ordnance Equipment Engineering,2017,38(11):73-76,84.
[9] 周双玲,张新伟,王顺虹.基于Matlab的战斗部威力场仿真[J].四川兵工学报,2015,36(05):53-56.
Zhou S L,Zhan X W,Wang S H.Lethality simulation of warhead based on matlab[J].Journal of Sichuan Ordnance,2015,36(05):53-56.
[10] 黄正祥.聚能杆式侵彻体形成机理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3.
Huang Z X.Investigation on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od shaped penetrator[D].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3.
[11] Walters W P,Zukas J A.Fundamentals of shaped charges[M].Wiley Interscience,1989.
[12] 赵国志,张运法.战术导弹战斗部毁伤作用机理[M].南京: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44-45.
Zhao G Z,Zhang Y F.Damage mechanism of tactical missile warhead[M].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0:44-45.